??? 本報訊 3月27日,省供銷社在杭州市蕭山區益農鎮啟動全省農資商品網絡交易試點和農資供應鏈金融服務對接。線上線下聯動的服務布局,將為現代農業提供更為全程化的服務。
?
農資商品網上購
從益農鎮中心廣場出來拐個彎,不遠處便是蕭山供銷農資益農鎮莊稼醫院的所在地。與往常不同的是,這天開始,店里的農資不僅是大家上門來買了:
蕭山一家基層農資經銷店通過“智慧農資”平臺的網上農資商城子平臺,從蕭山區農資公司購買了500瓶“先正達金都爾除草劑”和100包“15-15-15洋豐復合肥料”,總成交金額2.07萬元的訂單,是網上農資商城開業的第一筆交易。蕭山區農資公司業務經營部接獲交易指令,第一時間從離買方最近的網點調貨運送。
“今后,凡是在浙江農資集團‘中農在線’網站注冊的農資經營企業和農資用戶,都可以通過在線方式購買農資產品。”中農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今年3月起,平臺在省內開展為期半年的交易試點,共確定了寧波、嘉興、蒼南、建德、蕭山5地的區域公司作為首批試點單位。
與早已盛行的日常消費網購不同,農資商品由于量大、運輸難等原因,一直未能在一般網購平臺上實現較為成熟的在線交易模式。在發展電商平臺的大趨勢中,供銷系統來做農資在線交易的優勢,便是已經布局到基層各個角落的實體網點。
“通過網上農資商城選購,企業和農戶不光可以省去前往實體店的諸多麻煩,還能通過’中農在線’實現信息追溯,所購買的農資商品一定是貨真價實的。”中農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裘進說,今年,他們將爭取網上農資商品交易規模達到3000萬元以上,希望經過2到3年努力,將網上商城打造為上億元規模的農資交易平臺。
?
“4S”服務進農莊
“這個防蟲網是我們剛剛蓋上去的,旁邊這塊地的還沒完工。”在位于蕭山的舒蘭農業有限公司,近600畝的聯動防蟲網室里種植了包括青菜、毛毛菜等多種葉菜產品。趙曉峰告訴記者,由于這些蔬菜以食葉為主,他們格外注意農藥的施用情況,夏季使用防蟲網,很多蟲子就被攔在了屏障之外,蔬菜在生長期間的噴藥次數可以減少2到3次。
趙曉峰是舒蘭農場的“坐診醫生”,他的“診療室”則是集農技指導、農資直供、農藥包裝回收、智慧農資服務為一體的“4S”點。在這間屋子里,趙曉峰不僅可以為生產基地提供指導服務,也能通過去年3月投入試運營的“網上莊稼醫院”平臺,聯系更多專家共同解答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農資商品使用等各方面的“疑難雜癥”。
類似這樣的“診療室”,是莊稼醫院的延伸服務點,供銷社與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對接,解決了生產服務過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坐診、巡診、網診三種診療模式合而為一,在線上,我們還能與特聘專家進行作物’會診’,”裘進說,在消費者愈發注意舌尖安全的大潮流下,網上莊稼醫院和線下的實體莊稼醫院的有機結合,將讓更多人吃上“放心菜”。
當天,蕭山農資公司、寧波金泰公司分別與當地的種植大戶簽訂了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合作協議,舒蘭農場正是其中一家。根據簽訂的《農作物種植全程托管服務協議書》,蕭山農資公司將受托管理舒蘭公司所擁有的2500畝種植地,不僅提供包括耕地、播種、灌溉、病蟲害防治、收割、烘干、收儲等服務,還會引進測土配方、莊稼醫生巡診和專家技術支持,為托管耕地進行測土化驗、提供相關農作物的標準化種植管理方案,農業耕作機械問題也在服務范圍內。
?
攜手銀行利融資
為幫助農戶解決在購買農資產品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當天,省供銷社與建設銀行省分行簽署了關于“農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戰略合作協議。今后,通過“智慧農資”服務平臺,農資企業和農業種植戶將可以享受到融資借貸服務。
“金融服務平臺的建設將分為兩步,”裘進說,第一步,是將“智慧農資”平臺的交易、結算業務與建行進行對接,由建行提供交易資金存管服務,第二步,就是為農戶提供在線借款支持。“相比原先企業或農戶自己去申請貸款的模式,‘智慧農資’平臺所集納的交易數據和信用數據,都將為銀行機構預估風險提供憑證,‘智慧農資’的融入,實際上是解決了農戶與貸款機構之間的信用認證渠道問題。”他說。
據了解,農戶在未來所能享有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將通過“智慧農資”平臺,由該平臺及其認定的農資商品供應商共同向省建行推薦貸款。當貸款出現逾期風險時,“智慧農資”服務平臺及相應的農資商品供應商還將提供逾期貸款回購服務。交易形式上,這筆貸款只能用于在“智慧農資”服務平臺上向相應的農資商品供應商在線采購農資商品,融資和還貸過程均以電子信息交換方式完成。
省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供銷平臺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保障了業務的真實性,所貸款項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農民進行生產方面的資金流轉,對銀行本身來說,也是介入龐大的農村市場的機遇。在賬戶管理、資金轉賬等方面,他們也將對“智慧農資”平臺進行費用減免優惠。
?
?
???????????????????????????????????????????????????????????????? (原文刊登于2015年3月30日《浙江日報》第10版)